一些废话&陈年旧事-大二的某次上书

· 刷牙苏TT ·

      前几天听闻09SM的孩子在谋划写一个专业发展的建议。通常有这样的想法时,也就说明他们开始对前途觉得迷茫了。

      回想起来,自己在大二结束的2008年7月,也写了一封邮件给了当时的C院长,并且之后也与之有过一次面谈。很多故事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发生着,上书,然后面谈,然后改革,然后僵化,然后上书……事情的发展大概都会向好的方向走的。也希望CD能够有更好的前途吧,毕竟在那里度过了四年的光阴。

      最近 突然就忙了起来,其实也就是刚好这几天忙而已。忙的状态并不奇怪,曾经一直都是这样的生活。但是因为哈要去深圳的缘故,从心底很不喜欢这样的忙碌。我渴望着最后这几天能像今天上午那样,带着她去科学中心看一场IMAX电影(在这里严重推荐《哈勃望远镜》这部imax 3D电影,带来的震撼无法用语言形容,每天上午十点和下午两点各有一场,地点在大学城科学中心,逢周一闭馆),平平静静的生活,平平淡淡的快乐,我不希望它们被打断,更何况打断它们的其实是些无关紧要的琐事。。。。

      然后,放上那次后来被自己多次引以为傲的上书全文吧,两年多过去了,中间许多问题还存在着,当然,很高兴的是,我看到了改变,尽管自己已经毕业。

尊敬的程院长:

      您好,我是传播与设计学院06级数字媒体艺术的学生。很抱歉这么唐突地发了这样一封邮件,但是现在在我们系特别是我们班内,存在着很多对于这个专业的疑问,希望学院的领导可以为我们指点迷津。

      首先是关于师资的问题。不知道我们的统计是否有误,现在在新媒体与影视制作学系下挂职的老师似乎只有Y老师和H老师两人。虽然就学院整体的师资力量而言,还不至于太过薄弱,我们很多课程也不是由自己系的老师进行授课的,但是我们系的老师数量如此之少,是否需要学院做出一些更加积极的努力呢?当然,我们在前一段时间得知学院正在招聘教师,新媒体系似乎也有新的任课老师的加入。但是具体的情况如何,我们都还不甚了解。而且从下个学期的排课来看,任课教师似乎并没有明显的变动。

      其次是关于课程的问题。据说下个学期我们院08级的同学会采用2+2的培养方式,所以对于他们课程的问题我们还是没有发言权。但是对于06级和07级的课程,我们还是存在很多疑问的。

     1、课程的数量过少。不知是因为师资的缘故还是其他什么原因,06数媒的课程数量偏少,07级课程数量也不多。我们学院的大一大概是整个中大最轻松的大一了,大二也同样轻松。而大三本应是大学当中最忙碌的一年,但是06数媒大三第一学期的排课仍然偏少。虽然课程数量和教学质量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如此少的课程,又如何创造出高质量的教学呢?师资的缺乏或许可以作为课程少的一个原因,但是新闻系、设计系都有相当数量的外聘教师进行一些课程的教学,而我们系却很少能够见到这样的老师,不知是学院请不到相关的业内人士还是这些业内人士不愿意来为我们上课。前一段时间,我们在JYH老师关于视频编辑的课堂上,听了两场来自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ZJM教授的讲座,可以说是受益匪浅。下个学期Z教授将被学院短聘过来,担任为06新闻课程教学的任务。但是我们系并没有这样的机会来聘请这样的教授来进行授课。这个学期06数媒的三维建模基础课是由外聘的专业人士进行授课的,感觉老师讲授的知识都非常受用,也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真的由衷地希望类似的课程能更多地出现在我们系,对于一个与时代和社会联系如此紧密的学科,聘请业内人士进行专业上的指导的确非常必要——如果说是师资问题导致的课程数量偏少,那么学院是否可以多聘一些这样的老师来解决我们系的课程问题?学院应当让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学业上面,而不是让我们把过多的剩余时间扔进社团活动和无聊的游戏聊天当中,毕竟这是学院,不是疗养院。

     2、某些课程名不副实。当然,值得肯定的是我们在大一前两年的确学到了很多有用和有益的知识,也有一些课程是很值得一听的。例如色彩构成、影视创意与策划等课程。但是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我们系的很多课程是名不副实的。例如动漫发展与赏鉴,整个学期的课程只是由各个小组推荐几部动画片,然后在堂上进行播放而已,虽然有“赏”,但是并没有“鉴”,特别是专业层面的“鉴”。至于动漫的发展,就基本没有体现出来,直到期末的最后两节课,我们才像走马灯似的了解了中国动漫的发展和动漫产业的一些基本情况。事实上,这些东西只要稍微在网上进行简单的搜索就能知道,而我们真正需要的,并不是这种简单的浮于表面的介绍。我们需要的是对于动漫发展脉络的梳理和专业分析动漫的能力。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这种愿望并不能得到满足。又如素描的课程,老师几乎是没有授课的,当然,这是老师个人的授课方式,作为学生,我们无权指责,学院的每个老师都值得让我们尊敬,但是这种授课方式的确难以让我们得到真正的锻炼,很多本应在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就打好的基础,却只能完全靠学生自己的摸索来实现。的确,大学的学习主要是靠自学,但是如果连学习的方向和方法都没有给我们,我们又如何去自习呢?很功利地说,作为一个学生,交这么多学费来到这个专业,所希望得到的,决不应该仅仅只是一个自学的名额。

     3、课程内容过于粗浅。下个学期,06数媒将有网络媒体设计的课程,这门课程06设计的同学这个学期已经上过了。从他们反馈的情况来看,老师并没有教授实质性的知识,与之同样的是关于FLASH的课程。本人在大一大二的两年中通过自学,了解了一些关于网络和FLASH的专业知识,也参与了一些实际的商业项目。现在的新媒体领域有很多新的技术和理念,但是这些技术和理念在我们的课程中并没有得到体现。例如在网页制作中的AJAX技术和FLASH制作过程中的FLEX技术,这两项技术在当今的网站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如果不了解这些技术层面的东西,很多本可以实现的视觉效果就会被忽视,很多交互设计当中的构想就无法实现,甚至于无法拥有出色的交互设计构想,与之伴随的是市场竞争力的下降——特别是作为一个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如果对于整个新媒体行业没有通盘的了解和前瞻性的目光,实在是愧对自己所学的这个专业。但现在的事实是,我们在课堂上无法了解到这些讯息,学生如果不参与到实际的项目当中也无法知道这些东西。我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掌握这些先进的技术(事实上现在这些技术在严格意义上也不能算是先进技术了),但是我们应该知道现在的世界在发生着什么,新媒体到底走到了哪里,纵使我们不能成为那个领路人,至少我们也应该知道这条道路的发展方向,而不是迷失在一些浮于表面的粗浅认识当中。这些东西,本应该在课程中得到体现,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当然,值得肯定的是,我们在交互设计的课程上能够了解到世界上一些先进的交互设计的理念,也能欣赏到一些先进的交互设计的产品。在电视编辑与制作的课程中,我们也有机会听到一些外校和业内的专家的专题讲座。这对于课程的学习和我们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都非常有利,只是这样的课程实在太少。

     4、课程体系不明确。现在的情况是,和数字媒体艺术相关的所有东西我们的课程都有涉及,但是整体框架是零散的,并不成体系。例如动漫方面,如果真的要把动漫上升到数字媒体艺术的层面,那么我们至少需要有这样的一条知识链条:色彩、构图、造型的基础知识——艺术史、美术史的知识——语言学、符号学的知识——动画运动规律和相关理论知识——影视视听语言的知识——影视批评、动漫发展的知识——传播学的知识——技术层面的知识——策划能力和对市场的洞察力以及经济学的知识——国家文化产业现状的认识和相关文化法律法规的知识。其中有些东西我们并不需要在课堂上习得,但是如影视视听语言、符号学、传播学之类的知识却是很难单纯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学好的,这些知识应该要有老师的引导才行。但是我们系并不开设这些课程,特别是视听语言,这门课新闻系是需要学习两个学期的,但是我们系不开这门课。很多同学会选择旁听新闻系的视听语言,但是旁听终归是旁听,老师的课堂容量有限,能旁听的只能是少数同学,而且一旦和自己的专业课发生了冲突,或是放弃旁听,或是逃课旁听,无论如何选择,都是一种遗憾。我们系的同学也曾经反映过开设视听语言课程的愿望,但是最终还是不了了之了。与之同样的诸如视觉心理学之类的课程也有在我们系开设的必要。这样的结果是我们看起来似乎什么都在学,但是什么都是半桶水,甚至更少,很多同学都不知道自己将来应该走向何方。如果我们的课程结构再完整一点,体系再明确一点,大概这样的情况就不会出现或者极少出现了。我们是传设院第一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课程架构不清晰还是可以理解的,只是希望这样的情况能够在07级和08级身上得到改善。

     5、课程的任课教师安排不合理。有的课程本来有更加合适的老师来承担教学任务的,但是最终却是另一个教师来进行授课。结果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不开心。例如数字媒体文化研究的课程,LYP教授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教授,他的课程也非常受同学们的欢迎,但是大概是因为个人研究重点不在这个方向上,同时还有排课过多导致备课时间不够充分的缘故,这个学期这门课感觉有点不尽如人意。据我所知,我们学院是有专门研究网络传播学的老师的,这样的课程是不是应该选择更加适合的人选呢?如果让一个老师来讲授他并不那么了解的课题,教学的效果大概是不会太好的吧。

     6、课程的选择空间太小。当初进入这个专业的时候似乎听说我们系到了大三会分方向的,后来得到的通知是不分方向,似乎听说下个学期会多开设一些专业选修课,到时可以按照我们自己的专业兴趣来挑选自己的课程,只要学分够了就行,但是现在看到的情况是专业选修课的数量仍然很少,而且还是属于那种不得不选的类型,与之前的听闻相比,还是存在比较大的心理落差。我们到了大四就基本没什么课了,而大三仍然是毫无方向的一股脑的学习,那么再过两年,我们到底又能掌握怎样的一种能力呢?

      第三是与外校交流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是涉及到一些例如交换生之类的方面。我们系无论是在与外校进行交换生的培养还是在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上都做得很不够。当然,这个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很多时候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就能做到的。但是我个人认为学院或者系里对于新媒体系与外校交流这一方面重视得不够。我在这里做一点很不切合实际的设想吧,我们系是否可以与香港浸会大学派送对口专业的交换生呢?据我所知,新闻系和设计系的同学都有机会去浸会大学做交换生,但是在我们系,却并没有听说过这种事情。前一段时间,有一个消息在我们系闹得沸沸扬扬,就是有同学发现数计院有一个IT培训中心,中心与日本数字漫画协会成立了“中日动漫研究中心”,我们并不是觉得数计院不应该有这样的一个研究中心,而是惊异于传设院为什么没有这样的关于动漫的研究机构。而学院自身的一些学术机构,如沙飞影像研究中心、苹果实验室(我不能确定苹果实验室是不是隶属于我们学院的,不过Y老师是它的负责人,大概也可以和我们学院有莫大的关系吧),这些机构虽然存在,但是学院同学的参与度非常低,它们对于学院的教学和学科建设到底有多大的促进作用,我想这是要打上一个问号的。

      第四是管理和理念方面的问题。前面提到的课程和师资的问题,在我看来应该都属于管理方面的问题。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合理地分配这些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效能,有效的管理应该是必不可少的。而现在的新媒体系,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自从QKS教授走后,系主任一直是处于空缺的状态,同学们有很多想法和建议都无从反映,虽然现在我们系是有负责老师的,但是系里的老师似乎也在忙各自的事情,无暇顾及这一百多个学生,很多问题积累了很久都无法得到解决。我们很少有机会能够找到一个有效的渠道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对于学科和专业上的一些问题,我们非常希望能够经常有机会和老师和领导们进行深入地探讨,把我们自己对于这个新专业的看法与老师们进行交换。而这种探讨绝不应该只是那种如答疑会、见面会之类的蜻蜓点水式的交流。我们并不一定要所有人都聚在一起交流,重要的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并且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也只有通过交流,我们才能了解到学院正在做什么,而学院也才能了解到我们在想什么。

     而在理念方面,我主要想请教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这个学院读四年,到底能具有怎样的一种气质呢?我思考的是气质,而不是专业方向,一个人的专业方向可以不同,对声音感兴趣的可以去做音效,对影视感兴趣的可以去做剪辑。但是,无论去做什么,都应该有属于我们自己学院或者我们自己系的气质才对。中大的校训是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这也可以作为中大人的气质,但是,作为传播与设计学院新媒体与影视制作学系的学生,我们自己的气质在哪里?如果只是让我们步入社会,做一个踏实的新媒体从业人员,那么就请培养我们的实干精神,多一点操作类的课程。如果让我们成为有能力统筹整个设计部门或者创意部门的精英,那么请拓宽我们的知识面,让我们接触到更多更新的理念,多一点社会学和创意类的课程。如果让我们成为新媒体学科学术的带头人引领新媒体思潮 的发展,那么请多一点艺术和美学理论方面的课程。如果这些都不是,那么我们就只能平庸地度过这四年,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也没有属于自己的气质——我们作为中国重点大学中第一届数字媒体艺术的学生,怎么去培养,的确让领导层觉得十分为难,但是明确培养的理念是相当重要的,我们不是读技校,也不是读大专,我们是在读综合性大学,经过四年的时间后,我们不应该和其他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模一样。

      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们看到学院的简介上说,学院有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教师进行授课,同时还会根据教学需要,定期聘请相当一部分社会人士作为短聘教师任课;此外,学院还与多所大学和社会机构建立了师生交流、实习或项目合作关系。来到学院后,我们发现,就学院整体而言,的确实现了上述的承诺,但是我们系却并未享受到这样的一种待遇,同学们不知不觉中,在内心都有着些许失望。

      针对以上的种种问题,我和系里的同学们也有过探讨,大家的意见还是比较一致的,下面我把大家的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供给学院参考:

      同学们普遍认为,解决上面这些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沟通和行动。现在学院和我们沟通得的确太少太少,就拿我们系来说,大家一直不知道四年的课程安排是怎样的,最终给到我们手上的,也只是几页简单的关于课程安排的复印件,而现在既然不分专业方向了,那么我们接下来的课程安排是不是也要发生改变呢?我们作为学生,又是否能够在学院调整课程的过程中提供一点点参考意见呢?而解决这样的问题的关键,在我看来,还是在于沟通。只要有了一个畅通的沟通渠道,并且对于我们的意见能够予以重视或者采纳,相信接下来一切问题都会好办很多。而学院在沟通的同时也应当做出一些实质性的工作,好让同学们相信这样的沟通是有效的,不是一个空头支票,从而强化同学与学院沟通的欲望。

     在有了充分的沟通之后,学院就能了解到我们对于专业的认识和期待,这样学院在安排课程的时候就可以有所侧重和调整了,加上老师从专业角度的分析和定期从同学那里得到的反馈,相信一个合理的课程架构经过几年的磨合之后就可以形成,有了一个合理的课程架构,那么学院在聘请老师的时候就可以更有针对性,而对于老师授课效果的反馈(这种反馈不应该仅仅只是每个学期做一做评教那么简单),可以更好地合理分配师资。而在当前,则应当更多地外聘或者短聘一些院外的老师或者专业人士。外聘的形式可以由老师推荐,也可以由同学推荐,甚至可以由同学牵头引荐,因为就我所知,在我们系,还是有同学认识很多非常优秀的业内人士的。授课形式可以是安排一个学期的完整课程,也可以是以讲座形式进行的专业上的交流。在另一方面,和其他院校和企业的沟通也是必要的,当然,这一点学院方面做出的努力大家还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只是希望能够做得更好而已。

     基于对学院和专业的全面认识和对于同学整体心理状态和兴趣特点的把握,那么办学的理念就可以逐步成型并完善起来了,只要能最终形成学院自身的特色,那么接下来的工作应该就会慢慢好做起来。

      以上就是我想说的全部内容了,不知有没有参考的价值。记得LYP教授在我们的课堂上说过:我们很不幸,因为我们是第一届;但是我们也很幸运,因为我们是第一届。作为中大第一届数字媒体艺术的学生,转眼间大学就过了一半了,回首过去的这两年,老师们在探索,而同学们也在以各自的方式来探寻这个专业的道路,或许,每个人最终都只能走通一条路。但是把我们所有人走的路加起来,就不止一条路了。或许这一条条道路,就是我们这个专业今后前进的方向。我们迫切地希望能够有机会与学院领导和老师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最后,祝院长假期愉快。

传播与设计学院06数字媒体艺术  TT

08.07.12

101024 大概这里会很好玩的

· 刷牙苏TT ·

      呃。。。这个故事教育我们,QQ空间始终都是靠不住的。好友太多太杂,什么东西都要斟酌之后再发布,而且有很多想做的事情做不了。例如做点关于它的桌面应用什么的。
      于是,拾掇起这个失散已久的空间,冒着数据随时可能荡然无存的风险,开始写东西玩。
      这里的确会是很好玩的,因为出现在这里的东西大多都只会是好玩的东西,多愁善感神马的,大概是不太可能出现的。而且我的本意也只是把它变成一个小小的试验田而已,做一些有趣的东西,放在上面测试一下。
        好了,就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