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闲一周

· 刷牙苏TT ·

这一周基本呆在家里,没去上班,主要是把家里的事情处理一下,比如退掉数字电视机顶盒,去拿回装修押金什么的,明天还准备去南校把校友卡办了。

TY的问题,来得突然,不过我也很快有了自己的决定。

说是决定,其实也算没有选择的选择。找份工作虽然不是难事,但是真的要去投简历的话,又下不了这个狠心。如果还去给别人打工,感觉会陷入一个循环,从一个螺丝钉,变成另一个螺丝钉,这是一件很没意思的事情,哪怕那个螺丝钉比现在更大一些、更光鲜一点。

去年刚去TY不久,几个合伙人的小孩经常会来公司玩,当时有一个想法:哪一天,嘟嘟来我上班的地方玩的时候,我可以跟他说,这是爸爸的公司。

这次TY的危机,于我而言,倒是一个不错的机会。终于,当前方没有其他选择的时候,可以选择去自己创业了。说来也真巧,距离neoG工作室成立到现在,刚好十年。19岁时的创业,跟29岁时的创业,还真的很不一样。十年间,经历的工作环境和角色,可以说非常多了:

1.neoG——大学生草台班子创业

2.腾讯网——互联网公司

3.集团信息技术部——传统国企的公共架构

4.扎堆——体制内自发创业

5.日报新媒体——传统媒体新媒体部门

6.南方网——传统新媒体

7.舆情——体制框架下的领导主导型创业

8.TY——创业公司

有些事情,经历过了,没必要再经历一次。接下来,会有一个新的角色可以去尝试,我也希望真的有一天,嘟嘟来我上班的地方玩的时候,可以说:这是爸爸的公司。

 

变化

· 刷牙苏TT ·

可能用“变化”还是温和了一些,从昨天到今天,应该是一个突变。

还是第一次感受到创业公司“突然死亡”带来的危机感,它正在发生,也许明天上午还是风平浪静,但我知道,这样的平静很快就要打破了。

虽然经历过各种创业的失败,但是这些失败基本是建立在“创业本身就是一个兼项”的前提之下,这一次创业是主项,它的失败近在眼前。

我还是比较幸运的,因为我不是合伙人,现在他们应该有一堆乱七八糟的事情要处理和考虑。在我的角度来看,选择的余地还是有很多,不过现在还没太想清楚,甚至是走是留,也还没定论。

内心里,还是很喜欢这个团队的,这两年的时光,处于一种很舒服的状态。从外部环境来看,并不舒适,但从内来看,在这里感受到的是难得的自由。大学时,工作室永远是乙方,没有属于自己的产品,是带着镣铐的舞蹈;后来在报社的头三年,有过短暂的自以为是的自由,我以为可以随心所欲地发挥,但是体制和规则会把一件事情给活活拖死;在报社的后两年,谈不上好,谈不上不好,那只是份工作,尽了自己的全力,事情做得还不错,不过也没什么成就感;离开报社后的这两年,感觉是为自己工作的两年,虽然身心投入的程度远不及工作室的那几年,但所思说做都是为了团队。终于不是为甲方干活,终于不是为领导干活,终于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去实现一些东西,这于我而言,是弥足珍贵的。

很快,一切会发生改变,也许很糟糕,也许不那么糟糕,但应该不会更好,至少在短期内不会更好。这是一个十字路口,怎么走,还没想好。

不过,还是要感谢这两年,感谢这段有点愉快,有点惋惜的经历。

8月8日

· 刷牙苏TT ·

自从去年发胖以来,每次经过有落地玻璃的地方,总是不自觉地朝玻璃的方向望去

无他,只是想看看自己的肚腩是不是又变大了

不管自己承不承认,中年如期而至

 

三十而立,这个时间节点距离现在也就两个多月了

十年前,我在搜狐开了个博客,名叫弱冠之年

十年过去了,那个博客还在,多了20篇日志

 

在生命的前十年,从婴儿变成一个小学生

第二个十年,从一种学生变成另一种学生

第三个十年,从学生变成了一个职员、一个丈夫、一个父亲

这或许是一个人一生中所能经历最大变化的十年了吧

 

二十岁时,光着膀子在宿舍听《一生有你》,觉得失去了一个女孩就失去了全世界

然后穿上衣服,在校园里暴走,带着满脑子的浆糊

幸运的是,后来自己并没有失去那个女孩

于是到了三十岁,女孩和男孩变成了女人和男人,生活中还多出了一个小屁孩

 

最近在看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回头看看过去这十年

似乎还真的也是我的黄金时代……

 

弱冠之年后,就是而立之年

三十而立,挺好。

很久没写

· 刷牙苏TT ·

上个星期六,哈哈值班,想到很久没有写东西了,于是打开了刷牙苏TT,不过从早上开到下午,也没能在键盘上敲一个字,倒不是写不出什么来,而是觉得不在状态。

回想起过去二十多年写日记的时间,基本都是在晚上。例外只发生在小学时,每逢寒暑假,老师总会布置写日记的作业,比如一个暑假日记三十篇之类的。我平时还是坚持每天写日记的,但一到假期就放飞自我,非得等到最后几天才写日记,一天写十篇,每篇都以“今天真高兴”开头,搜肠刮肚地回忆暑假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把这些事情填到每一天的日记里面。补写日记这种事情一般是白天干的,晚上就是看动画片、散步、看星星。

到了中学,写日记很少作为一个老师布置的作业,成了我自己的主动选择。于是,写日记是我晚上睡觉前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

上大学以后,生活规律开始改变,基本上昼伏夜出,于是慢慢发展成只有晚上才写东西,白天干其他事情,这种状态持续了非常长的一段时间。到最近我发现,白天似乎只能工作,像写字这种工作之外的行为,已经只能在深夜进行了。

其实就日记而言,晚上睡觉前写也很正常,一天结束了,日记才有它存在的意义。不过最近看了不少的书,开始有一点点写作的冲动了,感觉如果真的要写作的话,都到晚上才写,怕是对身体不好。而且深夜写东西,虽然脑子是清醒的,但意识并不清醒,第二天醒来,前天晚上写了什么?忘了。这样似乎也不是个办法,看来还是要慢慢调整吧。

 

谈点其他的事情,又有三个月没有写东西了,事实上,这应该才是今年的第三篇。前几天,在床上辗转反侧,想到过去很多故事都在被遗忘,但是因为小时候一直有写日记的习惯,翻开日记本,儿时的那些记忆一下就唤醒了,变成一个个鲜活的场景浮现在眼前。从工作到现在,已经是第八年,很多事情会想不起来,会忘记,当然忘记不是什么坏事,可是当我想要回忆时,赖以回忆的文本呢?科技时代有一点很不好,人的注意力太分散了,时间也太分散了,原来一天的日记,几百字就说清楚了,今天干了什么,想了什么,简简单单。即使是大学时,每周写一篇,千余字也够用了。可是现在,每天各种信息流,想法不停地出现又不停地消失,每件事情很快发生,又很快结束,如果真的要用日记来记录这一天,估计每晚都得耗去两三个小时吧。所以这时的日记开始让人有压力,本身就处于信息过载的状态,还要去花大量精力来梳理信息,这个过程太痛苦了。

虽然我还是想记,那么多事情,我还是想记录下它们——我还是想记录下嘟嘟画的每一幅画,说的每一个字;还是想记下自己见到的每一个人,想到的每一件事;还是想记下跟哈哈每一次聊天,做出的每一个决定。

可是我终究无法记住,科技的发展让人变得有点无能,原来看过很多书,记得住很多历史故事的人是很牛的人,现在这些知识联网后可以很轻松地查到,掌握知识的人并不能自证牛逼。而你记不住的事情,却可以一直原封不动地躺在聊天记录里,躺在各个应用的操作记录里。真正属于一个人的,不再是他记在脑子里的东西,这些东西并不一定要存在于他的头脑;真正属于一个人的,是他的观点、判断和感受,而即使是观点、判断和感受,也开始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在飞速产生,同时被飞速遗忘。

也许未来记忆也不是什么重要的能力了,因为需要的信息都可能作为数据被存在服务器里面,需要的时候,随时调出来就行了,那时的我,将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肉体的我,而是无数数据裹挟着的一个肉体的我,我只是一个肉体机器,数据进来,我输出我的感受、判断和观点。这样的世界,想想也有点可怕。

也许,所有人都应该开始想想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了,想想自己应该记住什么,应该忘记什么,当记忆开始变得没有价值,什么才有真正的价值?